北青报:有必要限制“人工智能+教育”任性使用

2019年11月06日    点击数: 13515    字体:           一键关注汇讯

北青报:有必要限制“人工智能+教育”任性使用

 

继智能校服、人脸识别进入校园后,一款可监测学生上课是否走神的头环也在浙江金华一小学投入使用,并引发持续关注。据媒体报道,这款由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名为赋思头环的脑机接口设备出现在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镇中心小学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佩戴这个头环可监测上课的专注度,头环会给孩子的注意力打分,看看小学生上课时是否专心、有没有转移注意力。头环产生的数据会实时上传到老师的手机里,再由老师把“得分”发给家长。对于外界舆论对监测学生上课的争议,该校教导处的工作人员表示,“学校开设这个班,家长和学生都没有反对意见,学生也没有身体不适”。

家长和学生都没有反对意见,就没有问题吗?当下很多家长恨不得时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全天无休地学习,而学生也逐渐被训练为学习的机器。家长和学生不反对,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一项教育技术用于课堂教学中,首先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其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发展。给学生戴头环监测学生上课是否走神,收集数据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就涉嫌侵犯学生的隐私,影响学生人格发展。鉴于当前各地教育部门、学校热衷于引进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技术,用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之中,我国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出台规定,限制这些技术的任性使用。

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热衷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人脸识别、大数据技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方面,使用这些技术,可以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全神贯注投入学习,这可达到提高考试成绩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监控系统,可以掌握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进而也可减少同学间的纠纷、冲突。但是,其负面作用也极为明显。有些人辩称课堂是公共空间,学生在课堂中,于是无隐私可言,但是,当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脑活动过程,都被监控、采集数据时,是会涉嫌对学生的隐私的侵犯和信息的泄露的。另外,一个人在监控环境中的表现和没有监控环境中的表现,是完全不同的,长期在监控环境下学习、生活,会让学生养成表演性人格,这就不是教育,而是反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舆论对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技术多有质疑,但是,在AI+教育,推进教育创新的名义下,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中引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学校越来越多,甚至不断升级。这和某些学校出台漠视学生基本权利的奇葩校规是同一道理。

今年9月,针对人脸识别等AI技术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的使用,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人脸识别进校园,既有数据安全也有个人隐私问题,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教育部已经开始关注这个事情,组织专家论证研究。包含学生的个人信息要非常谨慎,能不采集就不采集,能少采集就少采集,尤其涉及个人生物信息的”。这表明,教育部已经重视这一问题。考虑到AI+教育的推广速度很快,各类“创新”令人目不暇接,制定相关的规范,需要提速。而在规范没有出台之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新技术,必须由学校教师委员会进行论证。

汇讯企业即时通讯

 

上一篇:【中青报】:刷脸商用化离不开法治扶杖

下一篇:【钱江晚报】泛滥成灾还难以关闭,弹窗广告不能乱弹琴

Copyright © 2007-2021 汇讯Wiseuc. 粤ICP备10013541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