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AI”不是筐 别啥都往里装!

2019年09月19日    点击数: 9426    字体:           一键关注汇讯

近日,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手机应用程序打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命理”的旗号兜售“AI算命”服务。

拿光鲜亮丽的“现代科技”来包装反科学的“命理骗术”,是不少江湖术士的惯用把戏。从“电脑算命”到“大数据算命”再升级到“人工智能算命”,花头再翻新,也掩盖不了所谓“命理学”反科学的本质。人工智能是科学,算命是玄学。科学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实验,有理论;而算命再准,也只不过是一种经验归纳的民间智慧。科学和玄学存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根本的差异,如何“融合”?事实上,很多人工智能算命的结果,不过是基于话术辞典随机生成的一套说辞,同样的人换一个账号再试一次,就会得到不同甚至完全迥异的“人生建议”,“AI算命”之荒谬无需赘言。

轻信“AI”能算命,不止反映出不少人存在对“命运”的迷信,更反映出他们对于“科学”的迷信。仿佛只要宣称某样东西被技术赋能、有科学背书,就是值得信赖的。从一度风靡的“全国牙防组认证”到最近引发争议的“区块链融资”“脱糖电饭煲”,这些年假“科学”之名行反科学之实的事件不少,某些善于包装自己的无良商贩打着繁复的科技术语企图收取“智商税”。

“AI”火了,就出现一堆“AI”商品和服务:AI教育、AI医疗、AI金融……可“AI”不是筐,别啥都往里装!如果大众普遍缺乏科学思维,那么科技的发展就会遇到瓶颈期。“AI”被无良商家滥用,就有可能被“污名化”,进而影响实实在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应当重视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尤其应注重对大众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破除“专家”讲啥我信啥、什么红火就买它的“科学迷信”。培养讲逻辑、重证据、有批判的科学精神,不仅有利于消费者维护自身利益,也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进步。

对科技术语滥用,政府也要“兜底”。法律规定广告宣传不得欺骗消费者,滥用技术术语,甚至扭曲技术术语进行宣传的现象的确容易“掩人耳目”。正如法律规定,医疗专业广告必须经过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审查,工商广告管理部门也要确保市场广告中专业科技术语使用的规范性,坚决取缔滥用术语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如今知乎、果壳等网络平台汇聚了不少热心的科普专家,相关部门也不妨牵头组建专家监督委员会、顾问团,及时发现、纠正广告中科技术语失范现象,并借机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我命由我不由天!”动画电影里的小哪吒尚且知道破除迷信,但不少现代人还没有养成批判性思考的习惯,不论是“信命”还是迷信科技,已经是“9012”年,别让自己的大脑还停在迷惘的中世纪。

上一篇:【北京青年报】17万“人脸数据”公开售卖被下架

下一篇:因涉及赌博活动、涉嫌窃取隐私信息等,19款违规APP被点名

Copyright © 2007-2021 汇讯Wiseuc. 粤ICP备10013541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