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汇讯双周刊 > 第10期 > 中国企业多模仿而少创新的五大根源

中国企业多模仿而少创新的五大根源

2011-07-26

  中国为什么多模仿而少创新?

  一、制度:对创新的保护不够

  我们现行的制度,由于政府的不作为使得很多本应该得到保护的专利和Know How被大量廉价复制和仿冒。当你可以不需要代价或者以低成本就能够获得某种技术的时候,谁还愿意投入巨资去做研发?如此纵容偷窃的结果,就是大家谁也不愿意投入更多的钱去研发,研发的人往往因为投资无法收回而成为先烈,而那些坐等你的研发成果的人却可以享受你的成果带来的利益。

  制度的不作为还体现在政府的打假没有力度,而企业又有没有能力和资源去完成这个使命。所以,仿冒、偷窃、造假就可以堂而皇之,大行其道了。有制度不能够实施,可能比没有制度还要坏,因为这给决策带来太多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往往会阻止研发投资的决策。

  二、教育:培养听话的,灌输型,博闻强记型“人才”

  我们现行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灌输为主。如果是中小学教育阶段我们灌输是为了统一的升学考试,那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还是一样的灌输就不可思议了。曾经上过不入流的流大学,那时候的老师确实不怎么样;但后来在大名鼎鼎的光华也混了几年,就算光华这样国内顶尖的学院,其主力教员号称是全球招聘并且很多还是在国外混得比较好的人海归来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还是习惯于灌输的,别的大学就更不要抱太大希望了。要知道,灌输后只会被动传递知识,但不会传递能力,更不会传递认识和发现真理的能力。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了,记得某种知识的价值已大大降低,而懂得将不同的知识融合,懂得思考的人才会真正具有创新能力。我们没有创新型人才,哪来的创新啊?

  三、企业:缺少合理的考核与分配制度及职业经理人机制

  企业是一群具有不同职能和岗位分工的人组成的团体,其最大的特征是其组成人员之间具有累加效应,从而做到1+1>2的结果。那么,当企业内部的运营机制不能够充分发挥人才对企业贡献或者人才对企业的贡献不能够被识别和奖励的时候,人才就面临着要离开企业的选择。这些业内精英离开企业后去了哪里?大多数是要自己另起炉灶的,于是成了原企业的模仿者和新的竞争对手。

  如果我们有比较好的职业经理人文化和机制,让那些人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并获得应有的利益,那些离开的人才至少有一部分会留下来,这样既减少了新的竞争对手,又维持了原企业的实力。

  四、科研:假科研和fubai导致绝大部分科研经费被浪费了

  我们的科研,近几年对论文抄袭或者造假时有所闻。其实,那只是整个国人科研造假的冰山一角而已。国家的巨大的科研经费,最后成就的是几篇论文,而且还有很多论文是抄袭或者造假的。为什么会这样?这和中国国家的经费申请与报销制度有关。你要科研费,那就得先去花钱“活动”,花多少呢?一个教授和我说,大致要30%以上你才有可能拿到经费;然后经费的一部分被大学或者科研管理机构抽水10%左右,到了教授那里还要这样那样的开支,真正可以拿来做科研的钱,也就不到40%了。到了后来,一些人就干脆和经费掌控者联合作业,把科研费骗来大家想办法花了就成,最后这论文只能够编造或者抄袭了。把科研费当成相关人员的发财门路,风险低,隐蔽性强,来钱快。这样的恶行严重摧毁了中国人的科研能力,助长了作假抄袭之风,你就是想要创新也得不到真正的支持与鼓励啊。

  五、政治:听话的才是人才

  再说说我们的社会环境中影响我们最多的政治吧。我们的政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决策与领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得到提拔与重用呢?显然,你不能够犯错误,你错了,你的老板会觉得你给他捅娄子了,这样的人老板是不喜欢的。老板喜欢对他个人“效忠”的人,这样的人不能够有自我,只能够有老板,你就是老板的喉舌、化身、代理人。这样的机制下只有奴才才可能被重用和提拔(当然最近进化的趋势是有钱的、有色的也常被提拔重用,金钱的魔力逐渐大过衷心了)。在一个由奴才统领的国度,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维稳”、“安定”、“和谐”、“核心”这样的词汇就不奇怪了。

2
Copyright © 2007-2021 汇讯Wiseuc. 粤ICP备10013541号    
展开